按Enter到主內容區
:::

法務部矯正署臺中戒治所:回首頁

:::

【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】-洪同學 (刊於本所「心世界」季刊第46期)

  • 發布日期:
  • 最後更新日期:108-08-09
  • 資料點閱次數:1031

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

2528、洪同學

 

我們一個人的心中,都藏著一座看不見的天秤!我們常用它來評論世間的是非善惡;辨別人事物的好壞美醜;甚至用它來衡量別人份量輕重,卻鮮少有人會將這座天秤用於自己的身上,因為只要是人,都善於評論他人的是非,而逃避承認自己的對錯;這是人性自私因素的使然,我們姑且稱它為人性心理的保護!

當然,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人性的另一面,我們可以由新聞報導、報章書籍,甚至日常生活中,看到許多關於人性光輝善良的另一面,每一件亦或是每一則,都在在的訴說著人世間還是到處充滿著溫暖的人情味。

其實,我們的心中那一座天秤,不應該只將它評論、辨別或衡量於外在的人、事、物而已,它更深一層的闡釋,應該是用於我們的內心才對。

人類行為的根源,緣起於那顆跳動的心;心中那座天秤,則是維繫我們內心與外界平衡的水平尺,我們常聽到「將心比心」這四個字,怎麼比?用什麼比?說的確切些;就是用心中這一座看不見的天秤,將自己的心和別人的心,來比較看看兩顆心,是不是一樣的重。換言之,在你善待自己的同時,是否你也一樣會善待別人。

將心比心的另外一種延伸的解釋,也就是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。淺言之,就是不喜歡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,也不要加諸在別人的身上。
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常常把自己的快樂,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;這種人往往只在乎自己好不好,根本不會去理會別人的感受。在今天這個重視人際關係的群體中,是不被認同接受的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自己所不能忍受的事情,若將它加諸於別人身上,別人也一樣不能忍受。

倘若能夠時常心懷此念,在做任何事情之前,先想一想,我這樣做會不會造成別人的不便亦或困擾,換成自己是別人,我的感受如何,我是否能夠接受。如此這樣就不會發生「己所不欲,而施於人」的憾事了。

再則,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嚴格來說,更是一門值得我們學習的學問。你如何待人,相對的別人亦等同待之。正如同自己站在一面鏡子之前,你用和樂喜悅的笑容待之,鏡中亦用和樂喜悅的笑容回之,全看自己如何為之!

做人或與人之間的相處,我們要懂的真誠和無所求的付出,更要讓自己的行、住、坐、臥,語、默、動、靜皆能回歸到永恆的真心。即佛法給予我們的啓示「給人歡喜、給人信心、給人希望、給人方便、你大我小、你有我無、學習吃虧、認錯改過、明理感恩、尊重包容、隨喜隨願的助人、與人為善等等!」即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!」只要有了上述之觀念,心思意念,那麼我堅信自己將不會再有「己所不欲,而施於人」這種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錯誤觀念。

最後以古賢的一首詩,同大家分享及共勉:「手把青苗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,六根清淨方為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」。在人生的旅途中,不論遇到任何挫折都要用正面的態度去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,臣服不是放棄,是和生命一起共同合作。

回頁首